对于一家企业来产业升级的目的在于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对于一个产业来其产业升级的目的是提高产品平均附加值;对于国家来产业升级代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方式。站在发展的角度,制造业升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的问题,升级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已经在工业2.0或者3.0时代得到了升级,升级的变革要素才是目前的升级关键。
1、怎么理解产业升级?与制造业又是什么关系?
面对产业升级,制造企业有哪些建议?制造业经过40年的发展,如今进入了产业升级期。关于产业升级这个名词,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的认知,有些可能立马会想到“去产能,调结构”,有些则会想起“工业4.0,互联网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业升级?是否只有哪些高大上的“商业新模式”才是制造企业的升级方向?升的是什么?产业升级就是一次“改进和重建”的过程。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产业升级的目的在于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对于一个产业来说,其产业升级的目的是提高产品平均附加值;对于国家来说,产业升级代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方式,无论是哪个层面上的产业升级,其最终都需要每个企业的觉醒和参与。针对某个企业而言,产业升级就是质量与效率提高、管理模式改进、技术升级、产业链升级、结构改变,
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其升级的内容可更直观:效率与质量提升:制造管理的核心要素,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仍旧追求的目标,也是工业2.0时代最关注的内容,其属于升级的基础要素;管理模式改进:即涵盖涉及到工业工程、精益生产等制造管理模式,也涉及人才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和战略管理等企业管理范畴,其属于升级的基础要素;技术升级:涉及现有技术升级、新技术研发等活动,属于升级的核心要素;结构改变:涉及客户、产品甚至价值链改变等范畴,属于升级的变革要素;产业链升级:涉及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融合、协作和合作模式的升级或改变,属于升级的变革要素。
站在发展的角度,制造业升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的问题,升级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已经在工业2.0或者3.0时代得到了升级,升级的变革要素才是目前的升级关键,继续升级基础或核心要素,企业可能弯道超车,但如果想跨越式成长,企业需要升级的是变革要素。先补课,再升级变革要素决定了制造业升级的成败,但就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现状来看,先补课,再升级更为现实和必要,
中国制造企业其实很早就开始了产业升级,只是效果可能不尽人意。早在几年前,在揭示了生产制造环节附价值和利润双低的“微笑曲线”理念影响下,众多制造型企业纷纷开始向价值链顶端延伸,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品牌化,但现实中寥寥无几的成功案例从侧面显示出并非所有制造企业都适合这种简单粗暴的升级策略。抛开“微笑曲线”的固有认知,2004年日本索尼中村研究所所长中村末广提出了结论相反的“武藏曲线”,其认为真正丰厚的利润在制造环节上,
无法判定两种理论的对错,但至少说明中国制造企业曾被微笑曲线深深迷惑过。究其原因,正是中国制造业的管理水平糟糕,纵观发达国家制造企业的发展路径,我们和他们的路径基本相似。但也不难发现在制造管理理论方面,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却无过多贡献,产业升级是需要有历史沉淀的,任何弯道超车或者跨越式成长都需要基础,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先补好基础要素的课,将历史证明过的好的制造管理方法先应用完善和熟练。
借势升级时势造英雄,制造企业升级也需要借势而为,新技术、新装备以及新模式的出现,造就了新的产业变革期。而产业变革期的出现,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诸多可能性,新技术或装备:VR、AI、云储存、云计算、电子商务、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或装备,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或改变生产模式;新模式:如共享经济、服务型制造、云制造、互联网金融等,在改变着制造业的周边环节的同时也影响着制造业的运作模式。
新的机遇为制造企业提供了重新构思整个产业以及自身运作模式的想象空间,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借势升级的第一步不是立刻行动,而是打破固有思维,重新思考。基于协同视角,以“产品和生产为核心”的传统商业模式已经开始向“以消费者为核心、以生产 服务”为根本的模式转变;产业竞争也从单一生产环节向上下游进行延伸,两种转变形成了以“供应链协同”为代表的升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