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层面的边界,主要是在信仰、想法和观念等方面不受他人影响。“宅居族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问题,并不是一种疾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了解心理界限形成的两个关键期,不断学习明确心理界限心理界限是如何形成的,界限指的是事物之间的分界,心理界限是指个人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边界,通过这些边界可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怎样对待自己是可接受的,当别人越过这些界限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1、从什么时候,你开始发觉少谈及自己,多倾听别人。更能让你获益,不管是心理层面,还是现实层面?
随着年龄的增加,受挫次数的增多,阅历的增强,生活压力的增大...社会经验告诉我少说多听利己利人,一.上帝给我们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的,可是对我这个与生俱来就桀骜不驯的人来说,我行我素已成习惯,固执己见也深入骨髓,从来不知什么叫随声附和...二.于是乎,挫折失败失望委屈应有尽有,真心说给你知心话的人少之又少,似乎波折是音符,坎坷则是生命的主旋律,是命也运也...其实与个性太强,固执己见有关,不知道委曲求全,不知道低三下四,不知道奉承巴结...苦了自己,伤了自己...三.吃一堑长一智吧,社会是历练人的大熔炉,在摸爬滚打中坚强了自己的意志,终于得出结论,少说多听或许破局...还真是这么回事,冷静认真地听取别人建议,尊重别人“唠唠叨叨”也是一种修养,所以“兼听则明”。
2、“宅居族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问题,并不是一种疾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回复诚邀:“宅居族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问题,并不是一种疾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我个人完全有理由相信并且同意这現象的存在完全是一种心理层面问题,跟疾病扯不上关系,所谓的宅男→宅女无非就是性格比较内向,而且个性又强势自我感觉良好。通常不与别人接触有自己每个人做人的标准,无需加以指责及鄙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各自为阵,各其所好,享受当下,
3、怎么正确划分心理界限?
看到这个提问,我想到了下面在生活中常见的情景: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经常在别人的评价中判断自己的状况,情绪受别人影响;总是取悦别人,迁就别人,常常放弃自己的想法,替别人办很多事,有时费尽心力还不落好;有人要求你做这做那,你总不好意思拒绝,结果耽误了自己的事情;做父母的常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对孩子好,结果孩子常常不领情你有遇到过吗,其实这些情景与人的心理界限不清有关。
什么是心理界限?界限指的是事物之间的分界,心理界限是指个人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边界,通过这些边界可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怎样对待自己是可接受的,当别人越过这些界限时,自己该如何应对,清晰的心理界限是一个人自信、成熟的体现。心理层面的边界,主要是在信仰、想法和观念等方面不受他人影响,这能够保护人的自尊和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
有了心理界限,人们就知道在人际相处中,有哪些行为是适合的,哪些是不能做的,怎么正确划分心理界限呢?1.了解心理界限形成的两个关键期,不断学习明确心理界限心理界限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心理边界是从小和重要他人的关系中逐渐建立的。4-5个月之前的幼儿,只要妈妈在身边就有安全感,饿了妈妈会哺乳,哭了妈妈会哄他,妈妈一旦不在眼前,他就会不安,只要妈妈在身边就有安全感,这时候的幼儿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共生的,还没有形成心理界限,
随着幼儿逐渐长大,幼儿会发现外面还有新奇的世界,开始把眼光投向妈妈之外的人和事,开始尝试探索世界,进入边界建立的练习期。渐渐地有了“自我”的概念,变得不听话,想自己说了算,把自己和不喜欢的事分开,玩具不让别人动,别人玩具想占为己有,这是归属意识的启蒙期。到了青春期,随着孩子身体快速成长和心理的渐渐成熟,更加逆反,追求独立和自主,学习和父母分离是这时期的主要任务,
童年期和青春期,是人的心理边界建立的两个关键时期。这两个时期孩子的“逆反”表现,就是将“自我”与“他人”进行区分,建立界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如果这时孩子表现自我的行为能够被成人宽容对待,他就会建立起良好的自尊和界限意识,反之则会导致人格的不完善和心理边界模糊,在这孩子人格成长的两个关键期,父母需要具备这个时期孩子心理发展的知识,还应具备爱和尊重等能力,父母自身要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不过度干涉和控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