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我们基建能力虽然上去了,但是基建发展区域很不平衡,东边较发达地区交通便利,西部地区基建能力相对较弱。你以为基建的作用仅仅如此,那就太对不起基建这两个字了,创新型基建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大,智联招聘曾发布的《2020年新基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新基建核心技术人才缺口长期存在,预期年底将达417万人。
1、现在的香港经济实力怎么样?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的发展有目共睹。2017年香港经济总量为3417亿美元,位居亚洲各大城市第五,世界前二十名,香港人均GDP为4.64万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澳门、卡塔尔和新加坡。香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GDP一度占到大陆的1/4,过去二十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37万亿港元增长到2016年的2.49万亿港元,年均增长3.2%,在发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2017年香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26亿港元,按照2017年人民币兑港元平均汇率1.155折算,约合23049亿人民币,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位居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但是今年香港GDP很有可能会被深圳超过,2017年深圳GDP为22438亿人民币,香港只领先深圳611亿人民币,从上世纪80年代起,内地因素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各类服务业得到高速发展。
2、新基建的价值何在?
新基建是经济与科技双重战略,在经济危机面前,它可以促进经济和就业,在科技方面,它更是一次革命,一次事关我国和美国人才、科技的竞争。毫不客气的说,现在美国在科技领域对我们封锁,或许在将来我们可以借助新基建在科技上一举超越美国,为什么这么说?熊猫今天就从整体的作用来分析:为何此时推出新基建,如何促进经济和就业,如何完善产业和人才。
深度科普一下:到底什么是新基建,以及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大国智慧,所以,本期视频依旧硬核高能,请耐心观看。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政府发放现金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抗疫,但是更重要的是刺激消费,维持经济流通,有了流通,经济才不会停滞,企业才不会破产,工人也就不会失业,然后工人又有钱来消费,形成良性循环。我国发放消费券也是同样道理,只是国人喜欢存钱,如果只存不花,那对市场流通将毫无意义,所以是以消费券的形式发出,
目的都是为了保持这种经济流通。当然这是一个粗糙式理解,或许不够准确,却能从中能看出两个目的:短期维持靠经济和就业、长期维持靠良性经济循环,但是有一个问题你发现没有:一旦这些钱花完,结果疫情还在,经济危机也没过,员工无法正常上班,那怎么办?继续印钱?再次印钱之后,还是如此,那又该怎么办?总不能一直印钱吧?一时印钱一时爽,一直印钱是不是一直爽?看看津巴布韦一张纸币上多少个0就知道了。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伴随着危机的一个名词就出现了:基建,很多科普作者介绍说:经济危机时,搞基建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发明的。其实大错特错,早在我国宋代就有了,那时叫:以工代赈,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古代医疗系统较差,瘟疫很难控制,时常很久未见好转,灾民哀鸿遍野,此时若是单纯靠朝廷发粮救灾,根本于事无补。一来粮食无法长久维持,二来,无所事事的灾民容易引发政变,
于是宋朝形成了在灾荒之年兴修水利的制度。灾民以工代赈,解决了就业问题;国家也得到了水利工程,又可以惠及民生,一举双赢,所以基建从来都是利人的,促进经济和就业的背后,还会促进民生需求。古人的智慧大抵如此,现在新基建也是一样,城际高铁 特高压 充电桩立足于补短板;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重在创新。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目的都是在短期内增加就业、维持经济稳定,尤其是创新性基建,将显著促进经济的同时还可以解决就业,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近年来网络发达,填海造路被各路媒体大肆鼓吹,好像中国基建的目标是浩瀚星河。所以很多人有疑惑,为什么还要搞基建?但实际上,我们基建能力虽然上去了,但是基建发展区域很不平衡,东边较发达地区交通便利,西部地区基建能力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