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与汇率的原理是基于利率平价理论。两个国家货币分别是A和B,兑换比例是1,再假设A货币所在国利率为2%,B货币所在国利率为4%,如果以目前英国国债利率-0.003%(三年国债),而美国国债利率却是在0~0.25%,24,到了如今英镑兑美国也是1。
1、汇率和利率的关系是什么?
利率与汇率的原理是基于利率平价理论。资本是逐利的,利差会带来跨境资本流动,而资本的利差套利活动会改变货币供需,而货币的供需则会改变汇率,比如:两个国家货币分别是A和B,兑换比例是1:2。再假设A货币所在国利率为2%,B货币所在国利率为4%,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前提下,资本会怎么流动呢?借入A货币100单位,兑换成200单位的B货币,然后存在B国,1年后获得208单位的B,然后再兑换回A货币,获得104单位的A,归还102单位后,净赚2单位的A。
可以看出,如果两国存在利差,则B货币的需求会远大于A货币,如果市场是完全高效,则会促进A、B国的汇率发生改变,A、B的汇率将最终趋向于102单位的A=208单位的B,,刚好消除无风险套利,所以说理论上,凡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利率和汇率,都存在套利机会,但在实际情况中这种套利机会不可能是无风险套利。说到套利,就不得不提到利差,
中美利差与中美汇率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但很多人会将人民币升贬值归结于利差原因,我认为这是比较片面的。按照利率平价理论,中美利差扩大,资本向中国净流入,人民币对美元有升值压力;中美利差缩小,套利空间减少,资本向更发达经济体流动,人民币对美元有贬值压力,可事实并非如此,数据说话:结论:近三年以来的中美利差和中美汇率的关系基本与利率平价理论无关。
这又该如何解释呢?根据经济学中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即汇率稳定(固定汇率制)、货币政策独立(利率变化)与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中只能选择两者,而资本自由流动其实更像是一个结果,因此任何一个经济体,都需要在货币政策独立和固定汇率制之间进行两难选择。对于小经济体而言,比如香港,港币跟着美元走,基本放弃了货币政策独立性,而像大陆这么庞大的经济体是不可能拱手将货币主权让出,但这里在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的同时,又要考虑国际地位,允许汇率市场化的双向波动,保持国际资本的进出,
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利率与汇率的关系似乎被淡化了许多,但这并不是说该理论已经不适用,但至少在中美之间已经不适用。而真正影响汇率的不是别的,正是国家之间的基本面差异,每个经济体的运行趋势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货币政策的分歧是必然的,比如说已经崛起的欧元,欧美之间的货币政策早已出现分歧。所以说将中美利差与中美汇率相提并论还是有一定缺陷的,中国货币政策根本没有必要一定与美国的节奏一样,尤其是在两国经济增长出现差异时,如果刻意保持利差与汇率的关系,那么就很有可能走出与利率平价理论完全不同的走势,
2、有些人放着正利率的美债不买,却购买负利率的英债,是什么目的?
投资盈利不是简单地看利率多少?而是要看利率的同时,再看未来到期的汇差。如果以目前英国国债利率-0.003%(三年国债),而美国国债利率却是在0~0.25%,那么两者之间的差距也是可以几乎忽略不计。投资英镑而不投资美元主要还是看中英镑未来几年的增值空间比美元大,或者贬值趋势比美元小,其实从疫情爆发以来的这几个月里,英镑兑美元的汇率还是比较稳定,从3月底的英镑兑美国为1:1.24,到了如今英镑兑美国也是1:1.21,英镑的贬值幅度只有2.5%。
假如在三年后英镑兑美元达到了1:1.4,那么三年增值了15.7%,即便换回了美元也可以年收益率达到了5%,这就是一场投资赌局,在如今的美元量化宽松政策不断推动下,再加上美国的疫情越发严重,不仅位居全球第一,而且还很难预测后期的变化情况。这就是让投资人在两者之间做一个赌注,要是有人看好美国国债,自然就会有人看好英国国债,否则美国国债的0~0.25%利率下无人购买,英国国债在负利率下更加没有人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