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机械制造业的兴起,钢铁行业即将走出寒冬将迎来枯木逢春。随着建筑面积的萎缩,钢铁行业也因此滞销受挫是难免的,对钢铁行业受环保限制,大批设备的改造大大增加钢铁厂投资费用,从目前钢铁行业也没涨没跌,但价格也是不容乐观,行业前几年也是揭不开锅式的亏损。
1、铁矿石暴涨挤压钢铁行业,钢铁未来如何发展?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2020年疫情下,我国钢铁供需依旧保持强势增长态势,人均消费量持续增长,中国钢铁产量在疫情下仍保持增长尽管处在21世纪,钢铁依旧是人类不可替代的原材料,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是钢铁工业大国,每年为全球供应超过一半以上的钢铁,2020年尽管疫情席卷而来,中国钢铁产量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速增长。
2020年,中国生铁产量达到887.5百万吨,同比增长9.65%;粗钢产量为1064.8百万吨,同比增长6.97%,中国钢铁需求持续扩大在需求方面,我国是全球第一大钢铁需求国。2020年,我国是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各行各业较早恢复生产,钢铁作为众多行业原材料,其需求持续扩大。2020年,我国生铁表观消费量和成品钢表观消费量逆势大增,表观消费量分别为893.1百万吨和995百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0.20%和9.11%,
2、碳中和变革下的钢铁行业,未来走势将会如何?
碳中和,我的理解就是节能减排,增加效益。对于行业来说,就是减少高能耗高附加值低的生产企业,增加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生产企业,要达到碳中和,对钢铁企业来说就是减少粗加工产品的产能,降低碳排放数量,同时增加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产能,个人认为这是钢铁企业唯一的出路。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淘汰兼并低效能、高能耗的初级粗加工的钢铁企业,合理布局高附加值的高精尖的精加工产品企业,做到粗、精产能配套生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达到减产增效,节能减排,
通过减少初级粗加工产品生产,间接地减少了原材料的进口依赖,摆脱受制于人的原材料大宗商品的进口交易,转变原来被动出口初级钢铁产品为主动出口高附加值的精加工钢铁产品。我国是世界上粗钢生产第一大国,要达到粗加工与精加工产能配套,就要减少部分初级粗加工产品生产,淘汰一部分初级粗加工企业,安排减下来的员工再就业将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些员工中的一部分可以进入增加的精加工产能企业再就业,一部分进入社会转型到其他行业再就业,当然有一部分可能再就业会比较困难,这部分需要国家和社会一起关心帮助他们再就业。
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达峰则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8]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5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零碳”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达到“零碳”-即碳的零排放。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即温室效应,自然和人为产生的气态成分,温室气体种类很多,需要控制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人为排放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七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