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就是我的一次不愉快的旅游经历,也是“为什么上了一定年纪的,很多人看到寺庙都不愿进去。以后,寺庙还是少去或者不去的好,二是属于看见寺庙,想进又犹豫不敢进的人,故此大部分大寺庙都建在名山,如道教五台山,佛教少林寺等名刹,道观是道教道士修炼的地方,而寺庙是佛教建筑,从两者建筑的存世数量,反应的是教派信仰在我国的兴衰,之所以道观少而寺庙多,主要是历史上道教逐渐衰落,而佛教被皇家所推崇导致的。
1、为什么现在很多山上都有寺庙,投资寺庙可以挣钱吗?
我国本土的宗教是三教合一,即道中有佛,佛中有道,儒教是灵魂,并且在青海省有三教堂。道教发源于中原大地,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由于宗教与历代朝庭多有瓜葛,朝庭重视哪派宗教,他们就吃香喝辣,否则就被追杀。故此大部分大寺庙都建在名山,如道教五台山,佛教少林寺等名刹,一来可以修心养性,潜心修炼宗教,二来可以避免干扰和避险。
2、为什么感觉现在很少有道观而更多的是寺庙?
道观是道教道士修炼的地方,而寺庙是佛教建筑,从两者建筑的存世数量,反应的是教派信仰在我国的兴衰,之所以道观少而寺庙多,主要是历史上道教逐渐衰落,而佛教被皇家所推崇导致的,深层次原因是道教与佛教所注重的理念不同,佛教讲求修来世、芸芸众生平等,这显然更有助于稳定封建王朝统治,而道教则更趋于现实,讲求修今生,且认为世人确实分三六九等,这显然不容易被大众接纳,也为皇家所不喜,所以从南北朝时期,道教就逐渐走向衰落,到了清末、民国甚至被抑制发展,所以当前存世的道观远不及佛家寺庙多。
不过,在文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仔细研究会发现,其实道教有部分理念是被曲解的,先讲一下我理解的佛教,佛教拿到大众面前的教义认为,世界上所有人都可以被佛家教化,只要信仰者心存善念、宽容、大度、忍让等,就可以唤醒身边人乃至所有世人骨子里的善念和觉悟,且今生所受的苦难是为来世造福。这样的教义之下,在封建王朝显然更能安抚大众,减少农民起义,所以即便佛教是外来教派,仍然能在封建时期崛起,
但我认为,虽然心存善念是正确的,但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且七情六欲是人体最基本的需求,仙人都超脱不了七情六欲更何况凡人,而且人活一辈子,不在今生有所追求,而寄希望于来世,逻辑有点奇怪。(个人想法)再讲一下我理解的道教,相比于佛教,道教拿到大众面前的教义就显得现实了,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寄希望于某些无形力量,通过修炼,追求今生的健康长寿,这样的教义显然不利于封建王朝统治,每个人如果都去追求自己的命运,那起义必然增多,
而且道教认为世人分贵贱、分三六九等,也分善恶,但这一思想普遍被世人所误解,其实道教所谓的人分贵贱更多是指天生差距,而不是指后天,所有人都不愿承认自己不如别人,但先天出生确实存在差距,毕竟每个人出生的家庭不同,但道教还提倡不能因此固步自封,只有正视差距,才能奋起直追,与他人并肩甚至是超越他人。因为两者显然不同的教义,造成了封建王朝重佛弱道的现象,其实佛教在传入我国以后,除了教义,很多东西都借鉴了本土道教,比如木鱼,最初是道教的法器,后来逐渐被佛教借鉴引用,当前世人普遍都去寺庙烧香拜佛,看到木鱼,又有几个人知道木鱼源自本土道家,
当然,道教的衰落也与信徒良莠不齐有关,因为道教涉及面甚广,术士、方士、医术皆有涉猎,江湖术士原本确实是指占卜、星相等职业,但后来被很多投机取巧的信徒钻了空子,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最终演变成了“江湖骗子”,以至于当前电影里手持八卦杏黄旗的道士,多为负面形象,一大悲哀。最后,虽然道教衰弱,道观数量减少了,但好歹没有完全消失,以上所讲也不是鼓动大家去信奉道教,只是单纯当做文化传承,来分析道与佛的发展,不过所讲非常浅层,也夹杂了个人主观意识,感兴趣的看官不妨仔细研究下道教、佛教发展过程,
3、为什么现在进寺庙都要买票?这个钱最后去了哪里?
在我国寺庙一向是行善修行的落脚点,尼姑和尚乃饱经磨难受尽精神折磨的归宿地,过去是贫民老百姓是祈福消灾的场所,僧尼服务于香客,一是对方的施舍或捐赠,二是服务的馈赠或谢意。宏扬佛教谈不上,藉以发扬光大民族文化有之!,什么事一涉及钱,都变味了,寺庙成了一些人或单位的敛财工具,荒诞的是:竟有和尚开豪车办结婚宴的,尼姑风光纳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