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粉丝效应这个问题也是针对乔丹的,《ClutchPionts》的观点是,如果没有粉丝效应,那么贾巴尔有可能会是历史第一人。就算抛开《ClutchPionts》所说的粉丝效应,乔丹的荣誉也是高于贾巴尔的,现今,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普及,更多的粉丝是处于积极生产者和盲目消费者之间,不是所有粉丝都有成为生产者的愿望或能力,也不是所有粉丝都是被媒体操控的、没有抵抗力的消费者。
1、明星们的歌迷为什么叫粉丝,粉丝效应又是怎么回事?
在粉丝文化研究领域中,德赛都、詹金斯和费斯克的是早期粉丝文化研究的重要创始人。约翰费斯克作为当代英美学术界著名的大众文化理论家,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他的理论探讨致力于大众文化的积极层面,约翰・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从文化工业生产中生产出来的,因此我们应从生产力而不是接受的角度来理解它。”他认为粉丝不是被动的消费者,粉丝创造出了一种文化工业之外的可以在粉都中传播的产品,并以此来界定这个粉都的某种文本生产形势,
基于文化工业提供的素材,粉丝创造了一种拥有生产及流通体系的粉丝文化,是非赢利的,受众也是有限的。粉都的文化资本一般不能转化为经济资本,现今,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普及,更多的粉丝是处于积极生产者和盲目消费者之间,不是所有粉丝都有成为生产者的愿望或能力,也不是所有粉丝都是被媒体操控的、没有抵抗力的消费者。
2、分答数据下滑,这种基于明星效益和粉丝经济的模式有什么局限性?
1.明星效应的局限性首先,明星时间成本很高,哪怕像章子怡在分答上短短一段时间赚了十几万,对于她也远不如用半天时间参加个活动,其次明星主要是给人们带去各种体验,而1分钟语音这种形式还是比较枯燥的,多数明星并不能很好地驾驭,就提供信息本身的价值来说可能还是偏八卦才更有市场,这种话题恐怕比较难以持久,2.分答是真的基于明星效益和粉丝经济吗?早期来说肯定是,分答的火爆早起也是基于明星效应,但是从姬十三在媒体前的表述来说,显然还是标榜自己是知识经济的代表,毕竟“在行”还是很有代表性的,而且从目前分答网页的首页板式来看,明显侧重专业内容。
其实粉丝经济没有什么问题,但目前来看,显然还是把粉丝经济以广告模式或者直接增加商品附加值的模式更可行,甚至于哪怕是我这种知识型网红,靠回答提问来赚钱也很难算得上是一个划算的事情,毕竟我在付费平台上回答的问题平均只有几百个人看,但我这篇文章如果是免费展示,至少会有几万人看,让知识在几万人中传播对于社会的意义应当是高于几百块钱的不过话说回来,通过一个问题赚几百块钱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有吸引力的,而且就我的数据来看,同样的内容如果纯靠大家免费阅读后自觉打赏,平均1万人看完只有10元的打赏3.为什么分答会数据下滑先得确定数据下滑了吗?这个毫无疑问是真的,但是也很正常,何况分答也绝对没达到“没人用”的状态,“小讲”等产品也还是挺红火的。
就我个人来说,我现在也是会用分答的,每天也都有人向我提问,包括今天早上起来,我在接顺风车、等待乘客上车的那几分钟里还回答了一个分答,只不过随着分答流量的减少,绝大多数向我提问的人是回不了本的,个人觉得算是回归其知识付费工具的本来面目,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至于原因,与整个大环境比如各种知识付费产品的涌现,消费者的理性都有关系,
4.对答主和提问者的启示最近有本叫《分答》的书上市,这本书挺讨巧,我看腰封上就写着古典、萧秋水、顾中一(也就是我)都在用分答所以就赶紧买了,并用了大约40分钟读完(我没有仔细读,毕竟一方面我已经很熟悉了,另一方面我基本不需要对各种相关产品的发展进行复盘),我倒是仔细把后面答主们的访谈都看了看,让我感慨的是居然秋叶老师是出口成章直接回答的和我这种还要列提纲查资料的完全不一样,我的经验和女王C-Cup比较接近,她也是会先把答案写下来。
其中也有我的一篇访谈,这个访谈其实写于分答运营满60天,也就是大约去年7月份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快一年了,回过头来看去年的这些内容,可以明显感受到各位答主花了很多心思在运营上,但其实这个变化还是很快的,运营真的是一种消耗品,很多策略已经过时了,其生命周期是远远低于专业知识的,如果真的是专业人员,可能还是更应该把精力放在一些比较不容易过时的可沉淀的专业内容上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