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藏粮于地、确保种粮的耕地不减少。优等地面积仅有2.90%、高等地面积为26.59%、中等地面积为52.72%、低等地面积17.79%,藏粮于地,就是要保护好我们的耕地,确保耕地红线能守的住、守的牢,这就是本答者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解和思考,你说对吗。
1、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藏粮于地你怎么看?怎样才能藏粮于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就是很简单的道理,也有人认为把粮食藏地,有的不可思议,实际就是储藏在每家每户,吃着方便。不能以国家储备粮库为主,因为你的所需不能让国家来管理。国家储备粮是为国防及受灾地区预防为主的,不是为有土地不种人保管粮食的。常言说的好,家有储存粮,遇荒人不慌,就好比现在,信息化非常灵通。那里多少天无雨☔️,那里遭灾,
等情况,如果自己家有吃的你会那么着急吗。为啥老人常交待,不冷代衣服,出门要带干粮。这就是防止没有预聊到事情发生,我这样的问一句。经长跑长途车的人,随时都会准备路上吃的喝的,什么需要备用,热冷都会准备棉被在车上。藏粮于技,这就是利用什么样的方法能保存时间长,不变质。不让违害粮食减少,造成不必要浪费,好比,霉变,虫腐蚀。
2、如何理解粮食生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有粮常记无粮日,饱时莫忘挨饿时,保护耕地必须“下狠心”,农技推广必须“无条件”!粮食之于人的重要性,就象空气和水!只有保护好我们的“口粮田”、让粮食生产扎上科技的翅膀,才能拥有“手中有粮、心不慌”的从容和淡定,才能稳稳地把握住涉及到14亿中国人吃饭安全的主动权。藏粮于地,就是要保护好我们的耕地,确保耕地红线能守的住、守的牢,
确保粮食产能必须严守耕地面积!土地是产粮的宝藏。粮产于地,地为粮基;地之不在,何谈于粮!耕地就是我们的“口粮田”,必须实行最为严格的保护制度,才能确保有地种粮、有地产粮,才能有能力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装进由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产的粮食!大家知道,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是“三山六水一分田”,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人均占有的耕地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而且在这些土地资源当中,优质耕地是少之又少。有统计数据表明,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6等,优等地面积仅有2.90%、高等地面积为26.59%、中等地面积为52.72%、低等地面积17.79%。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优高等仅占三成,14亿人要吃饱饭,在人均耕地少的情况下,保护耕地就成了天大的事,所以国家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且提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来保护我们的耕地,将“基本农田”上升为“永久基本农田”,严禁将耕地转变为非农用地,彻底清理“大棚房”和占用耕地建民房,实现占补平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守的住、守的牢,任何时候都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藏粮于地、确保种粮的耕地不减少,坚守住了耕地的红线就是守住了14亿中国人的口粮的底线。所以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都要树立“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的危机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实际行动爱惜耕地、保护耕地、节约用地,藏粮于技,就是要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确保在需要时能产的岀、供的上。
提高粮食产量一定要重视农业技术的力量!农技是增产的源泉,在保证拥有种粮耕地的基础上要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产能、增强粮食保供能力,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将是不竭的动力。针对耕地质量低、产出低和传统耕种、靠天吃饭的实际,如何解决提单产、增品质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农业科技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农业科技的进步是解决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现在的形势下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更加依靠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农技、农艺来突破制约粮食增产、增收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