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雷亚尔计划并没有解决巴西经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它只是防止了经济崩溃。如果我们问以巴西为代表的拉丁美洲国家属于什么社会制度,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说是资本主义,巴西乃至于整个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迟缓,有其深厚的背景,西方国家勾结买办的掠夺行为导致拉美国家发展经济的资源大量流失,无法有效的用于发展本国经济,从而造成经济发展迟缓。
1、98年巴西经济经历了什么?
谢谢邀请!对于巴西等国,不是太了解。接受邀请后,恶补巴西资料,现在,对题主的问题,笔者略作如下答复:1998年,巴西是第二届民选总统卡多佐执政,针对以前军政府推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推出了“雷亚尔计划”。雷亚尔计划的主要宗旨是消除超级通货膨胀,将国家经济带回可控状态,该政策的要点主要有三:首先,全力消减政府支出,不再执行军政府时期的经济刺激计划,另外严格控制贷款;其次,尽可能多的增加政府收入,包括出售国有企业、整顿税收以及强制各州、市政府归还拖欠联邦政府的债务;最后,将政府投资调整到农业、民用建筑、道路修建、能源等能吸引广泛就业的领域。
以上三项政策中,第一项政策是最重要的,有人总结,军政府时期的政策是不惜一切代价保增长,卡多佐政府的政策则是不惜一切代价降通胀。该计划执行的结果是:降通胀基本达到了目标,而且非常迅速,政策出台仅一年多,巴西通胀率就从超级通货膨胀状态降到了个位数,政策效果之所以这么明显,在于雷亚尔计划打到了降通胀的“七寸”——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被压下去了,通胀率自然也就起不来了。
不过,雷亚尔计划也是一柄双刃剑,在降通胀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也就是企业尤其是在军政府时期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搞不下去了:一方面它们很难贷到款,也就无法生产,而即便能生产出来,产品也会因为消费补贴的取消而很难卖出去,最终的结果就是经济低迷和失业率高企。相关数据显示,从1998年开始,巴西的失业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到1999年,全国贫困人口达到了541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4.9%,其中赤贫人口1360万人,占总人口的8.7%,
在赤贫阶层经济恶化的同时,巨富阶层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数据显示,到1999年,占人口总数1%的巨富阶层拥有全国53%的财富,而占人口总数20%的赤贫阶层则仅拥有2.5%的财富,显然,雷亚尔计划并没有解决巴西经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它只是防止了经济崩溃。到2002年总统大选前,民众对于雷亚尔计划的认同感已经当然无存,他们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就业、摆脱贫困的增长计划,于是将一个有志于此的左翼政治家——卢拉,推上了总统宝座,
致于卢拉执政怎样,那是另外一个故事。因此说,对于1998年时的巴西经济,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卡多佐推行了一个以降通胀为目的“雷亚尔计划”,但是,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似,由于经济发展的主导权不掌握在巴西政府与人民手中,最后只能以惨败收场。本文参照了【华商韬略】朋友所写《“金砖国家”巴西,到底是让什么给搞穷了?》等文献资料!,
2、十年来巴西经济腰斩,人均GDP只有6000多美元,到底是谁惹的祸?
巴西乃至于整个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迟缓,有其深厚的背景。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阶层基础不合理;二是外部强权肆无忌惮的干涉;三是社会文化不利于发展,另外不重视教育导致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政府政策失误等也对经济发展造成障碍。首先说社会阶层基础不合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问以巴西为代表的拉丁美洲国家属于什么社会制度,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说是资本主义。
但实际的情况要更为复杂,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事实上都属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国家,拉丁美洲国家有着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其封建主义的来源要追述到殖民时代。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到来之前,除了玛雅、印加和阿斯特克,其他的印第安人还处于原始社会,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征服拉丁美洲后,大肆分封殖民者,将拉美的土地、矿产和地方管理权分配给在殖民征服过程中的有功人员、贵族和教士,从而在拉丁美洲形成了封建地主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