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奢侈品,中国市场太厉害了,看看LVMH等各大奢侈品集团财报,就知道中国有多重要。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人从2008到2014年间,购买奢侈品的家庭数量翻了一番,也贡献了这个阶段全球奢侈品增量的75%以上,全球最大奢侈品消费国根据麦肯锡的统计,2016年大约有760万中国家庭购买了奢侈品,这个数量超过了马来西亚或荷兰的家庭总数。
1、中国人生性传统,为何有些人热衷超前消费?
这事儿是科技带来的副作用。古代中国人相信人死后就去了阴间,阴间的生活是现世的翻版,有官有民有衙门,衙门办事也需要使银子——有钱能使鬼推磨,以现世为模板设想另外一个世界倒也便利,唯一的区别是阴间不从事生产经营,钱及一切生活用度需活着的儿孙们通过祭祀的渠道供奉,所谓香烟后代中的“香烟”,就是供奉活动产生的物资流和现金流,有后代就有香火。
香火充足,在阴间就能混得好,在阴间混得好,就有能力协助家族处理现实事务,保佑子孙逢凶化吉、升官发财,获得更多的财富,有权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源,于是祭祀更加恭敬,供奉更加丰富,这是一个能够自洽的正反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不仅规划今生,还需要规划阴间和来世的命运和生活,目标远,周期长,需要细水长流、高瞻远瞩。
这时科学站出来说,迄今为止,没有确切资料和数据表明存在阴间或来世,这种说法具有不可证伪性,不属于科学范畴,这给大多数人的人生规划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想法别太多了,莫说来世,即使是今生今世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把控得了的,因此应该“活在当下”。这好比买了一张从哈尔滨到上海的火车票,出发没多久有人宣布这趟列车的终点站是山海关,根本就没有上海这个地方,
这时旅客怎么处理带来的火腿肠、方便面、烧鸡和啤酒?吃呗,喝呗。绿皮车箱还能开窗子的时候,每到一个大站前,都有没吃完的食物从车窗扔出去,这还不止,现代全民科学文化水平提升,碎片化获得的信息异常丰富。极端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无非是一堆碳水化合物的聚散,基因万能论者宣扬人不过是基因驱动的机器,天文爱好者证明人不过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灰尘上的渺小的存在,儒释道赋予的那点永恒性被揭穿为封建统治者的愚民工具这一切都为消费主义打开了大门、铺平了道路,一个个商业帝国崛起,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告诉人们你需要买这个,你需要用那个;别人有的你也应该有,别人没有的你还是需要有,
暂时没钱?这不是问题,根据大数据信用评分,你有三期免息额度可用——这是一个短周期的自洽系统,如果说传统的长周期系统的核心理念是积德节制,那么过度消费就是现代短周期系统的兴奋剂。兴奋剂又叫毒品,这种过度消费的恶果甚至比真正的吸毒更严重,无知少年——包括一些不肖成年人,一个人通过借贷过度消费、超前消费而拖累父母、亲友的问题并不罕见,造成了无数的纠纷和苦难。
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浪费很了多钱,结果是除了一时虚荣的满足,实质上一无所获,还可能带来身体、精神上的疾病和问题,一些冷静的聪明人看到这一点,提出了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倒是一剂对抗消费狂燥症的良药。200多年前,巴尔扎克计算了自己在巴黎生活的理想标准——每年1500法郎,少于这个数目经济不自由,不能专心写作,
2、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奢侈品,买奢侈品的人是抱着哪种心态来消费的?
什么是奢侈品?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奢侈品销量也在不断增长,一部分是人们通过选择奢侈品来表明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自然的心理需求。是人们对自我的肯定,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仍以“显示身份”为主,消费者属于“商品驱动型消费”类型;而在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消费者偏爱“体验驱动型消费”,追求能够放松压力的舒适假期或者高品质的服务。中国:全球最大奢侈品消费国根据麦肯锡的统计,2016年大约有760万中国家庭购买了奢侈品,这个数量超过了马来西亚或荷兰的家庭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