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什么时候取消劳务和外包模式。在2016年整顿劳务派遣市场的时候,国家就说了,这是一项过渡性政策,别扯啥用工机制灵活啊,国企用人方便等片儿汤的话,国企签短期劳动合同,有什么不可以呢,20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收官之年,按照改革进程表,今年应该完成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都改了什么。
1、事业单位的改革什么时候结束?都改了些什么?
2020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收官之年,按照改革进程表,今年应该完成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都改了什么?个人认为事业单位改革主要在这五大点。第一,事业编制改革,通过对事业单位编制改革,打破传统的用人方式,使编制使用由人转向岗位,打破事业单位铁饭碗,更加注重工作效率,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第二,职称制度改革,
职称评定是压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身上的“一座大山”,通过对事业单位职称制度改革,让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在为外语、计算机、论文而发愁,让更多的基层一线工作者、偏远山区工作者享受职称制度改革所带来的红利。第三,事业单位职工可兼职、离岗创业,国家鼓励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参与项目合作,合作期间可享受与原单位职工一样的权利,探索灵活多变的用工形式,最大限度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潜能。
第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提升,学校、医院是本次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国家多次发文要求提高医生护士、中小学教师的收入,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稳步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第五,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更加完善。事业单位改革后,主要有专技岗、管理岗、工勤岗,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变,
2、国企什么时候才能取消劳务派遣工和劳务外包工?
别听有些回答分析,国企早晚要取消劳务派遣和业务外包制度,因为这个制度从设立时就说是临时过渡性政策。实践证明,这个模式有混乱的走向,已经失去了当初设立的初衷,已经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经,有些回答,只是从用工模式的设计上来思考,没有从设立时“保护劳动者”的初衷来思考,觉得对企业有利对老板有利就是好的,可是你想过没有,现在的劳务派遣和业务外包都是走向反面,违背了当时保护劳动者的初衷,成为损害劳动者利益的工具。
我们来回顾一些历史,再回答这个问题:第一,劳务派遣和业务外包的来源,以前国企用工都是国家干部、国家工人的“国家身份”。1992年后,改为合同制员工,开始上社保,国企的员工,也是有定员定岗定编定资的,就是企业用多少人给多少工资总额是上级管理的。2000年左右,国企大发展,需要增加员工,上级不给定员和工资,但出台了劳务派遣模式,过渡一下,解决企业用人问题,
本意是保护劳动者,让企业少量增加员工,但要实行同工同酬,只是定员和工资不占国企额编制。结果呢,国企大量招聘劳务工,滥用了这次政策,导致劳务工比例大幅度超标,国家规定是不能超过10%,很多企业用到了90%,严重损害了劳务工的利益。2016年,国家发现了劳务工比例超标,同工不同酬的矛盾很突出了,就开始整改,
要求劳务工比例为10%,且只能用于三性岗位,多余的劳务工要转为正式合同工。结果呢,企业不想为劳务工谋福利,创造了业务外包模式,就是把原来的包人,变成了包工作量,业务外包工的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二,我们来看根源。国企用工,国家是鼓励使用合同工的,你短期就签短期的,长期就签长期的,但是出发点是用劳动合同法来保护劳动者权益,
所以,规定企业用劳务工也不能超过用工总量的10%。根本目的就是要求企业尽量使用合同制员工,退一万步说,劳务工也是与劳务公司签劳动合同的,也是劳务公司的合同职员工,不管怎么样,劳动者终究要签劳动合同,为什么不跟国企签,而与劳务公司签呢?这里面就有猫腻了,目的就是国企想压低工资,减少管理麻烦,就是说,国企想用人干活,但不想对人家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