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数据中国有6亿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元,其实这里面95%都是农村人。一家三口人,人均30平方已经超额达到,在中国,如果你结了婚,有房子有车子,没有负债,还能有存款五六十万,你就是人生赢家了像我一毕业就校招进了银行,到现在为止工作将近十年的时间了。
1、中国大部分人已经能达到小康水平了,为什么还要攀比,买房,买车,导致生活紧迫呢?
题主,你好我会给你一个颠覆正常思维的答案!你这个问题我很愿意,并且很适合我回答。因为我是做旅游题材的,旅游的人中有一类是为别人旅游的,比方他们要看某个景点不是自己喜欢,而是听别人讲,不看这景点就是没去那里旅游,所以他们辛苦了半天,去看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首先我需要把人大致分成两类,大家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人。
一类就是为自己活着的,一类是为别人活着的。为自己活的就相对比较单纯,不会在乎他人的想法,在这个群体里面生活达到小康的人,买房,买车不是为了攀比,只是为了自己能过更好的生活,他们有的是为了给自己更大的压力,也是一种奋进的表现。就好像我一个做酒店管理的朋友,他已经有了两套房子,算得上是小康水平了,疫情前还准备贷款再买第三套房子,后来因为疫情暂时放弃了买房,他和我讲为了以后退休有固定的收入,所以要逼着自己买房投资,
这就是他有危机意识,给自己增加压力,也是他赚钱的动力。另一类为别人活着的人,表面他们不会承认是为别人活,但是他们争上游的思想很强烈,这种思想是怎么来的呢?你还记得上学时,父母总会对你讲,“你看隔壁小明这次考试又比你多三分,你要努力啊!”还有在农村衣锦还乡的人受到村民热情的追捧。。....这样的例子能举无数,就是这些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大家的攀比心理,
有一天去朋友家里吃饭,朋友住在乡下村子里,看到他家的四层楼房我有点纳闷,问“盖这么高的楼准备开酒店吗?”他讲,“开什么酒店,哪有客人来偏僻的村子里住”,他接着说“本来盖两层就够住了,但是你看我隔壁的三层楼,我们不能比他们矮啊”看着朋友的无奈,我也能理解他了,这就是攀比造成的后果。为别人活着的人,能改变吗?需要改变吗?我觉得这个社会是个多元社会,没有必要一定要他们改变,也许正因为有这群为别人活着的人,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进步,促进消费,
如果这个社会就是一种人那这个社会就是黑白的,太单调。而我们的社会需要五颜六色的,各种人并存是有利发展的,只要人生有了经历,自然而然那些为别人生活的人就会改变。总之,这种和其他人攀比的人,对社会有一定贡献,不对,应该是很大的贡献,就是因为他们的奋进精神带动了经济,推进了社会进步,他们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我们不能大张旗鼓地表扬,只能爱惜地对他们讲“保重身体!”爱国,爱家,爱旅游的桂林驴客!就回答到这了,
2、收入达到多少才算小康?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我觉得这个标准应该根据不同的经济地区、不同城市、不同人群来确定标准,所以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千差万别的。在一二线大城市,我觉得除了缴纳个税费及社保之全,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至20万元之间应该算是小康生活水平了,在三、四线城市,除了缴纳个税及社保之外,家庭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至10万元就应该算是小康生活标准了。
3、在中国,有五六十万的存款,处于什么水平?
如果你在大街上做个采访,随便问一些路人:有五六十万的银行存款,属于什么水平?估计大部分的人都会回答:很平常啊!很普通啊!甚至可能还会有人说:五六十万存款,又不是很大,放在大城市里里,只能买个厕所而已。而实际上,作为银行的工作人员,我可以确切的回答你:拥有五六十万的存款,你就已经超过全国99%以上的人了,
别看很多人资产百万、千万,可能兜里连一万块钱都拿不出来一说到资产,很多人都会拿房子来作为标准。大城市里随便一套房子,总价都在百万以上,现在身价百万的人,遍地都是,但是又有什么用呢?你房子又不能卖,就是一堆钢筋混泥土而已,像我有个同学,老家是深圳的,家里拆迁好几套房子。说身价,那他好几千万,但是房子又卖不出去,一点用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