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科研的相信明白定义明晰的重要性。做过科研的都知道,科研,尤其是实验科研,必须掌握一切细节和这些细节所针对的目的,中国的科研经费制度,是完全不承认科研者的人力劳动的,文科科研的研究过程与理工科不同,文科学科搞科研,往往都能够按照研究者的个人兴趣走,并且,兴趣在文科研究者的研究过程中可以说是最大的助动力。
1、搞科研的辛苦工作一年挣的不如网红明星轻松一天挣的多,公平吗?
表面上看确实不公平,但是却没有可比性,毕竟行业不同,科研人员国家可以把你孩子以后的工作都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而且福利很好,虽然比不了戏子什么突兀的优质生活,但是本身过的活的很是充分,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的学习进步,为国争光,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戏子无非是昙花一现,过气了也就那个样子,一个是稳,一个是不确定,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是在职,一个是打工,国家近些年在娱乐圈方面也一直有动作。
2、为什么现在有的人向钱看、想红,而不想搞科研呢?
人是利益动物,有趋利性,这并不能指责人类本身。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分配工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人自脱离原始社会公有制,就需要钱,钱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有了钱,就等于拥有了更多的资源,才能生活的更好,也更有益于抚育下一代,把自己的DNA遗传下去,所以,钱并不是万恶的,而是很重要的一种资源分配工具,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至于“红”,也是与“钱”直接挂钩的,人有了名气,就会自然财源滚滚。崔永元有了名气,不是在大卖牛肉吗?最近他还在卖起了非洲的“真茶”,我想,不管牛肉卖2000,还是“真茶”卖30000000,真会有人心甘情愿的掏钱的。这个就是“名人效应”,不过,只要它符合法律,没有盗图,没有扩大功效,我们就不能指责它。
名人效应,也属于社会规则的一部分,做科研,看起来与“钱”和“红”都有点远,关键在于做科研的难度太高。一个科研工作者,很可能一辈子都捣鼓不出什么来,一个副教授,辛辛苦苦一年,也就十万上下。教授多一点,十五到二十万,这在当今不算高收入,甚至有点寒酸。但是他们付出的心血,又是如何呢?至于所谓一年大几十万上百万的名教授,那可遇而不可求,
3、我们一直读书,读到博士,搞科研到底是为了什么,在金钱和科研之前,我们应该怎样选择?
科研是什么?首先要明白的是,科研的骑士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以前几个人单枪匹马可以支撑起一个学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偶有所见,但基本上都是大集团军作战,尤其是所谓的「大科学」、「大项目」,典型如CERN,我现在工作的地方,ATLAS实验组和CMS实验组分别有三千人左右,随便写篇文章,作者名单比正文长的比比皆是。
以至于诺贝尔奖在粒子物理实验(对撞机实验)领域基本是个笑话——根本没办法把一项杰出的工作浓缩到三个人头上,所以2013年物理学奖给了理论学家(但也名正言顺),规避了这个问题。当一个人身处如此庞大的项目之中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产业工人」感,我们所做的,不过是一个庞大项目中小小的一部分罢了,所谓的「全景图」(bigpicture),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做过科研的都知道,科研,尤其是实验科研,必须掌握一切细节和这些细节所针对的目的,从原理,到仪器的组成,到算法的实现,到每一行代码,到作图,到其反映的科学意义,等等等等。每多一个遗漏,就多了一份产生错误的潜在危险,科研需要极强的自洽和自我审查。但是身处大项目中,工作中所涉及的海量细节,不是一个普通人在合理的时间内能掌握的,
你所能做的,只能是依赖于集团军,依赖于别人的工作,然后做好你手头的事情,然后期望在日后的漫长岁月里,把落下的部分,一点一点地吃回来。科研,其实是一件有工序的、按部就班的事情,虽然它鼓励灵光一现,但那是建立在你熟练掌握全景图的基础上的,更多的灵光一现,不过是更好地实现某道工序的灵光,切勿产生自己有机会迸发出类似古典大师般灵感的浪漫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