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以及各方科学家共同努力,还有国家的重视和支持,袁隆平先生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终于有了成果,他们成功研究出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研究出这种“三系法”十分不易,首先是找到这三系的水稻就已经是十分困难,当时全国上下的农业学家都在共同努力寻找,积极培育。
1、作为共和国元勋的袁隆平,当年是怎么研制出杂交水稻的?
确实,袁隆平当时的科研环境是极为不好的,但袁隆平仍然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并一路坚持了下来,这其中有很多故事,而且很多是相当惊险的,我们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1.大学时期的故事因为幼年时期,跟随老师和同学一起去园艺场参观,里面水果丰收的景象给袁隆平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并且袁隆平父母有郊游的习惯,所以袁隆平十分热爱大自然,
因此高中毕业报考时,毅然地选择了学农学,当时父母对他说,学这个很吃苦的,我们都知道农民是很辛苦的。但袁隆平因为对农业有一种美好的幻想,所以就坚持了这个选择,在大学时,当时的教学普遍提倡苏联李森科的无性繁殖理论(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但袁隆平的大学老师管相桓教授却比较崇尚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因此袁隆平在他的影响下学习了很多这方面的学说,并且课余阅读了大量中外农业科技杂志,开拓了视野。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了安江农校(今怀化职业技术学院),2.三年实验一事无成,转换方向获成功毕业后,因为当时全盘学习苏联,所以袁隆平就打算按照李森科的理论指导实践,即采用嫁接的方式来创造新物种,当时虽然能得到产量较高的作物,但是这种特质却无法遗传给下一代。就这样实验了三年,突然袁隆平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了DNA结构的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奖,于是打算抛弃李森科的这一套,采用孟德尔遗传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上图为论文手稿)后来经过近8年对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将研究成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撰写成了论文发表在了《科学通报》上。当时是1965年,是风暴前的平静时期,而正巧那一期《科学通报》是停刊的最后一期,3.国家科委发现人才,经费资源问题解决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进牛棚了,袁隆平也原本要如此的,姓名都已经上了大字报,就差执行了。
但当时的工作组来看袁隆平时,却把袁隆平任命为一块稻田的技术参谋,这样袁隆平很高兴,很意外,后来得知,他的材料在被审查时,发现了一封来自国家科委的函件,工作组完全傻眼了,原来抓错了人,这可是重点保护对象,赶紧地,经费什么的,都安排上,就这样,袁隆平得以开展他的实验,并不受外界影响。“野败”发现,科研也需要巧合?当时实验需要一株野生的花粉败育的水稻,因为这是实验的转折点,如果找不到,实验就有可能原地踏步,于是袁隆平的助手们到处找有没有野生的水稻,
后来在海南某处的水坑沼泽地段竟然找到了3个稻穗,当时是袁隆平的助手发现的,因为袁隆平平时就对助手们传授很多育种知识,所以助手很敏锐地发现了这3株野稻的异常,并且迅速通知袁隆平,原本袁隆平准备去北京,接到消息,马上前往三亚,经过检查,这是一株符合实验要求的野生水稻,被命名为“野败”。这株“野败”为整个实验打开了突破口,后来经过不断的实验,到1975年时,杂交水稻示范田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获得了巨大成功,
至此,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熟悉了,就是不断改进,提高亩产。但很多人都忽视,袁隆平最大贡献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孟德尔遗传理论和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正确性,并启发了全国各地的学者,让他们从思想上得到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我认为这才是袁隆平最大的贡献,参考文献:袁隆平口述自传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08喜欢请关注评论转发。
2、究竟什么是杂交水稻?袁隆平院士的工作对世界和中国有何影响?
袁隆平先生生于1930年,江西省德安县人,1953年袁隆平先生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当教师。在60年代,国家闹过饥荒,袁隆平先生在的学校,学生们和老师一天就只有半斤的口粮,这远远是不够的,学生们和老师都常常饿的饥肠辘辘,身体出现水肿的问题,袁隆平先生从那时起,决定要改变这种现状,解决问题,让大家都能够吃得饱饭,不再承受挨饿的痛苦。